《开放中国》第三课:《语言——“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伴侣》圆满结束

发布人:院办  发布时间:2018-11-11   浏览次数:281



117日下午,我校“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开放中国》第三讲在400人报告厅开讲,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俄语系主任王保士教授应邀为我校2018级新生代表主讲了第三课——《语言——“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伴侣》。讲座由思政教学部副主任曹鑫海主持。




王保士教授首先以正在进行的中国第一届进口博览会的一则新闻导入。本次进博会招募了5400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乏语言专业和商务专业的社会人士与学生,具有语言+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受欢迎。王教授以此实例鼓励现场来自欧院以及商学院的同学在学校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用心学好语言与专业技能。

随后,他从不同国家体态语的差异性向同学们阐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语言中的体态语或肢体语言不仅本身有差异,同一种体态语表达的文化意义也有差异,甚至可能完全相反,语言更是如此。然后,通过大量图表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基础与必要性,启发同学们思考语言在互联互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之后,王教授又从文化自信视角,探讨语言与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与沿线国家共建共享,打造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的兴办都是语言与文化传播的有效机制。最后,王教授说,语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古往今来民心相通的铺路石,文化相融的一路伴侣,友好往来的桥梁。希望全体同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身体力行,学好、用好外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祖国,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伴侣,铺好路,奉献自己的才智和青春。

王教授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运用大量的事例与故事,带领全体同学“重走丝绸之路”。丰富详实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